《雷神索爾3:諸神黃昏》Thor Ragnarok:雷聲大、雨點也大的宇宙電音趴

影評 美加

從 2008 年的《鋼鐵人》(Iron Man)開始至今將近十年,迪士尼漫威影業(Marvel Studios)的電影宇宙,也已悄悄地來到了第十七部。漫威的超級英雄電影,一直以來都表現不俗,不只是口碑票房,影評們更是幾乎通盤買帳。以美國知名影評彙整網站「爛番茄」來看,平均每部片高達 83% 的正面評價(最低的是 66% 的《雷神索爾2:黑暗世界》,而此部《諸神黃昏》則暫時以 98% 高居第一)。然而,隨著大家熟悉了漫威一貫的電影公式,劇情大多如出一轍,角色淪為表平、視覺特效逐漸壓過故事核心時,不禁暗暗擔心是否漫威已經端不出新的菜色,來討好越加挑剔的觀眾。

Continue Reading

《大佛普拉斯》The Great Buddha+:笑著笑著就哭了

台灣 影評

片中一名角色以理所當然的口吻說道:「有錢人的世界是彩色的」,所以,這部描繪社會底層渣滓人物的戲,自然而然(幾乎)是以全黑白的畫面呈現的了。在台灣,何等難得看到一部幾乎整片黑白、幾乎整片的台語跟髒話、幾乎可以讓觀眾從頭笑到尾的國片,入圍金馬十項大獎,只能說是其來有自。

Continue Reading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 A Taxi Driver :照進黑暗的人性光輝

影評 日韓

劇院的燈在片尾後亮起,觀眾各個面容憔悴,有的還在啜泣,有的一臉慘白,毫無一般看完電影後嬉鬧的氣氛。在《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兩個多小時的片長當中,張力不斷高漲,雖然是部娛樂性極高的商業片,但歷史的重量還是透過慘絕人寰的畫面壓將下來。透過一個平凡計程車司機,帶觀眾進入80年代南韓軍政府的暴政之下,一種難以言喻的哀愁之中。

Continue Reading

《梵谷:星夜之謎》 Loving Vincent :走入後印象派的斑斕世界

影評 歐洲

知名的後期印象派畫家文森梵谷(Vincent van Gogh),短暫的人生中飽受精神疾患困擾。在南法亞爾(Arles)的精神病院接受療養後,經同期畫家畢沙羅(Pissarro)介紹,搬到了巴黎附近的鄉村小鎮—瓦茲河畔歐韋(Auvers-sur-Oise),接受嘉舍醫師(Paul Gachet)的治療。然而,在此不到一年的時間,梵谷便舉槍自盡,結束了短暫而絢爛的 37 年歲月。

Continue Reading

《愛情昏迷中》The Big Sick:愛上你,是我最清醒的決定

影評 美加

巴基斯坦裔的美國演員庫梅爾南賈尼 Kumail Nanjiani ,過去大部分的演出都是在脫口秀/電視劇圈打滾,比較紅的作品是 HBO 的廢宅喜劇影集《矽谷群瞎傳》 Silicon Valley ,他在裡面飾演一個符合刻板印象、有點社交障礙的編碼工程師。這次,他選擇以自身過去的真實經驗改編成愛情喜劇,作為他轉戰大銀幕的轉型之作,而就結果而論,這儼然是個漂亮一擊。

Continue Reading

《親愛的大笨象》Pop Aye:在自我放逐中找尋回家的勇氣

影評 東南亞

由《爸媽不在家》導演陳哲藝監製,帶來新加坡導演陳敬音的首支長片:《親愛的大笨象》,一樣透過最質樸的鏡頭,探索平凡都市人的孤獨和酸楚。《親愛的大笨象》全劇圍繞在一位中年男子以及一隻大象,他們一同踏上了意想不到的尋根與放逐之旅,從都市走入鄉林,試圖找回一個喘息的空間、一個接納世界、接納自己的理由。

Continue Reading

《敦克爾克大行動》 Dunkirk :英雄神話的解構與重建

影評 歐洲

1992年,克里斯多夫・諾蘭從英國乘著一艘小艇,渡過了英吉利海峽,抵達當年盟軍撤離歐陸的北法海灘—敦克爾克。這段原本僅兩小時的航程,卻因著海象的險惡,而足足花了諾蘭將近十九個小時才完成。在那艘孤舟顛簸擺盪之中,拍攝《敦克爾克大行動》的念頭逐漸萌芽,之後的二十五年間,他陸續透過《記憶拼圖》與《全面啟動》揣摩操弄時空的手法、歷經《黑暗騎士》三部曲鍛鍊大場面鏡頭的指揮調度、秉持一貫對膠捲底片近乎痴狂的藝術堅持,終於,諾蘭帶著他的集大成之作,抵達彼岸了。

Continue Reading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時而慘澹、時而孤獨、時而溫暖的生命經驗

影評 美加

如果這部片可以拿奧斯卡最佳影片,當年的《年少時代》沒有理由被《鳥人》擊敗。 《月光》是一部實驗感濃厚的重度藝術片,是那種感覺會在日舞影展某個小單元放映然後缺乏主流關注的片。真的很難想像今年美國影評竟然如此買帳,不禁讓人懷疑若同樣題材但角色改為白人,是否一樣會得到同樣的殊榮待遇。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