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靈魂急轉彎》Soul:富有靈魂,但就差了一點腦筋

影評 美加
皮克斯入選坎城影展的最新力作《靈魂急轉彎》,由原訂的年中檔期延到年尾,終於與觀眾見面。跟美國比起來,台灣觀眾有幸可以進實體戲院觀賞這部電影,而這也是觀賞這部高水準動畫片的最佳方法 —— 《靈魂急轉彎》不僅故事說得巧妙、老少咸宜且具備皮克斯招牌的催淚元素,而且更展示了業界頂尖電腦動畫技術的發展進程,活靈活現地描繪出溫煦陽光下生氣盎然的紐約街頭,以及趣味橫生的「靈魂世界」。
 

寫實的畫面,帶出整體質感

 
從第一個鏡頭,心中懷有爵士夢的中學教師「喬」(傑米佛克斯配音,精彩絕倫)在排練室帶領七零八落的學生管樂團練習,角色們舉手投足和彼此互動的真實性,以及整體動感十足的剪輯和配樂,就為整部片奠定了基調。無論是角色對音樂的熱情,甚或是其映照而出皮克斯動畫團隊為了這部片的全心投入(在片尾字幕表示他們在社交距離的艱困環境下,完成這部作品),都讓人感染到這股藝術創作與美學經驗的心流,彷彿觀眾們也都進入了片中的「忘我境界」。
 
遙想去年(彷彿一個世紀以前)我才在紐約某間地下酒吧聆賞現場爵士薩克管演出,我無法表達我看到片中某幕表演橋段,內心所感受到的澎湃與回憶湧動。回應到上段所述的寫實感,我認為這部片最成功之處是在真實世界的紐約場景,而非靈魂世界的可愛空間們。從模擬彈奏鋼琴的指法、琴鍵的觸感和反彈、演奏者身體的律動,甚或是薩克管在迷濛舞台燈下的金屬閃爍、紐約街道與地鐵站的擁擠和喧鬧、各個黑人角色的膚色光澤與頭髮的蜷曲,每個細節都美不勝收、精心雕琢。製作團隊找來了《異星入境》的黑人攝影師 Bradford Young 來擔任顧問,或許是成功的關鍵之一。
 

 

靈魂人物:爵士樂和電子配樂的完美結合

 
《社群網戰》的配樂搭檔 Trent Reznor & Atticus Ross 這次依然延續著他們擅長的電音合成器與反覆迴音,只不過這次不那麼緊迫而生冷,反而是在科幻的底蘊上,增添一種人間之外的空靈感受。他們今年將以這部和《曼克》強力競逐奧斯卡配樂獎(後者與他們過往作品差異較大),但本片的配樂之所以可以成功,仍要歸功於提供本片爵士樂的作曲、編曲、演奏的黑人鋼琴家 Jon Batiste(同時也是 Colbert 深夜脫口秀的樂隊主領)。
 
Batiste 的爵士樂活力十足但不會過度炫技或侵略感,幾段爵士與電音配樂的融合也恰到好處。無論是開場的 “Born to Play” 或男主角返家彈琴關鍵一幕的 “Epiphany” ,都用了輪奏八度音的反覆鋼琴,讓人想到《淑女鳥》Jon Brion 的配樂,同樣都帶出了成長的感悟和酸甜。
 

從第一個黑人主角,看皮克斯的多元化趨勢

 
無論是在技術上或敘事上,《靈魂急轉彎》都是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也是足以與《狼行者》並列為今年最佳動畫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皮克斯第一次啟用黑人導演(非裔美籍劇作家 Kemp Powers 與《天外奇蹟》的 Pete Docter 共同執導),也是皮克斯23部電影以來第一部黑人主角的故事。
 
這並不是一種政治正確——導演當初是先想要講述一個爵士樂的故事,才想到爵士與黑人文化無法分割處理,也因此找來了 Kemp Powers 協力編劇(後轉為共同導演),創造了「Joe」這個角色。而配角們也是可以「聽」出多元性,除了非裔之外,舉凡是美國白人的「22」、愛爾蘭的冥想大師、巴西與英國的心靈導師 Jerry、紐西蘭的靈魂記帳人、印度的醫師等,都可以聽出皮克斯致力於推廣多元,而在不影響(甚至提昇)故事的狀態下,也是樂觀其成。
 
 

 

賺人熱淚的皮克斯故事公式

 
導演 Pete Docter 繼《天外奇蹟》、《腦筋急轉彎》,再到這部,儼然是皮克斯最懂得如何說故事的導演之一。透過新奇的世界打造、魅力十足的主角和小搭檔(片中的貓貓角色勢必會成為小孩的新寵)、在一段風趣又發人深省的冒險旅程後,在關鍵時刻灑入親情或友情的催淚元素,最後換來角色的全新感悟,這似乎成了皮克斯如出一轍,卻又屢試不爽的成功伎倆。《靈魂急轉彎》成功將嚴肅的人生意義追尋課題化繁為簡,並深入淺出地悠悠道出那個我們都再熟悉不過、卻仍需要再再被提醒的人生大道理:「活著本身,即是活著的意義」。
 

與《腦筋急轉彎》相對照,《靈魂急轉彎》未能企及的高度

 
《靈魂急轉彎》確實是近年來皮克斯最亮眼的作品之一,然而儘管 2015至今已過了五年,《靈魂》卻彷彿仍活在《腦筋急轉彎》的陰影之下。或許是同一個導演,也或許是「非真實世界」場景使用的擬人角色(靈魂 vs. 情緒)與粉彩色調的雷同,甚至是場景設計(靈魂檔案庫 vs. 記憶圖書館)、2D動畫的使用時機(進入抽象思考世界 vs. 從來世跌入前生)、動作設計(飛出記憶的無底洞 vs. 縱身墜落地球) ,以及起到劇情關鍵轉折的物品(核心記憶 vs. 口袋裡的物件),這些都讓人在觀影的時候,一再地浮現似曾相識的既視感(déjà vu)。
 
而當《腦筋》聰慧地運用各種新奇的機制去對應到心理學中的情緒、執行控制、記憶的儲存提取與遺忘、夢工廠、情緒與記憶的交互作用等,進而帶出如何面對生命中的負面情緒時,《靈魂》的那些萌萌靈魂、討人喜愛的貓貓、充斥著古人串場笑點的「You Academy」,似乎沒有更深刻的一層意義。原本可以探討的生死哲思,卻好像只是服務笑點與過場的工具。「生」——個體性格差異(大可以動用大五性格理論!)、先天與後天、天分與練習的辯證;「死」——各文化與宗教下的死後世界、死亡的遺憾等,甚至是片中本可以大力探討的「夢想與現實衝突時,如何轉換天命」(理髮師角色)、「心無旁騖與執迷不悟的一線之隔」,都只有點到為止,甚是可惜。
 
但真正讓我嘆息的則是結尾的選擇,與《狼行者》一樣,他們都選擇了較為安全(而甘於平凡)的收尾方式,彷彿從皮克斯的顛峰水準,降落到適合闔家欣賞的迪士尼動畫。所謂的「火花」到底是什麼,交代得模稜兩可,由觀眾自行解讀(但 22 這個角色,到頭來只是輔助主角找到自我的工具人)。而主角大徹大悟後,卻又破例地為他安排一條後路,但悲觀一點來看,誰能擔保主角之後不會又回到原點(君不見多少人每年都重複許著同樣的新年新希望)?但或許我對皮克斯的期望過高,而這些也都只是庸人自擾罷了。畢竟,生命的奧秘,又豈是一部兩小時的電影能解開的呢?
 
 

用心感受世界、全心全意地活著

 
這部電影在這個時間點問世,巧妙地提醒世人們積極活在當下、感受世界的點滴美好:地鐵的轟隆聲響、市井的川流人潮、葉子落在手掌上的觸感、一場美好演出的心靈悸動。或好或壞,世界一直都在,而唯有心態改變,才能改變世界。願我們都有餘裕追求如這般的生活,也與那些不那麼幸運的孤寂靈魂們分享火花。
 
 
綜合評分:

1 thought on “【影評】《靈魂急轉彎》Soul:富有靈魂,但就差了一點腦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