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特派週報》The French Dispatch:尋找我們所思念的

影評 美加
當《法蘭西特派週報》睽違已久(因疫情延後一年)在坎城舉行世界首映時,有影評形容這是「最威斯安德森的威斯安德森電影」。想想這還真是再貼切不過的形容詞。
 
除了招牌的黑色幽默、妙語如珠,與荒謬情境,以及毫不妥協的「粉彩式」美術設計和「置中狂」攝影構圖 ,威斯安德森仍然在這些浮誇的藝術表層下,去埋藏包裹他對藝術的致敬、對理想世界的嚮往、以及對創作者的包容、同理,與愛護。
 

正如這個位於虛構法國小鎮安威(Ennui,法文原義為「煩惱」)的週報創社總編如何愛護他的作者群(「那些是他的人」),威斯安德森同樣也是這個電影的總編,帶著愛打造自己的電影家園,從佈景道具,到如萬神殿一樣眾星雲集的演員們(當然還有老搭檔配樂家 Alexandre Desplat)。
 
看本片就如同在看一本雜誌,除了封面與楔子,更有短篇旅遊導覽、漫(動)畫插圖,以及後記等。主幹則是由三篇不同作者所撰寫的人物故事構成。既然是不同作者所寫,自然影像風格也迥異,故事都獨立成篇。〈水泥鉅作〉談監獄畫家的非一般愛情故事,〈宣言修訂〉則是社運青年的掙扎,〈警長的私人食堂〉或許是最感人的,則談一名廚師如何在綁匪槍戰中大顯身手。
 
表面上致敬的是《紐約客》雜誌,以及代替所有駐外創作者所書寫的一封家書。更深層的意義則是一名常因其「古怪」而被好萊塢或主流文化圈歸類為「外人」(foreigner)的藝術家,堅持奉行自己的理念,以有點忸怩但無庸置疑的態度,向世界表達他對藝術創作和對世界的綿綿愛意(同時帶有一絲絲孤獨的哀傷)。如此來看,當威斯安德森帶著一票美國演員,站上了坎城盧米埃大廳前的紅毯階梯上,戲裡戲外,相映成趣。
 
常有人形容好看的電影是「每一幀都是一幅畫」(every frame a painting),那麼《法蘭西特派週報》就是「每一幀都是一個劇場」。他的每一幕都是如此精雕細琢、充滿活力。像是精準的群演調度、鏡頭橫移所接連而出的完美構圖、不同影像風格、黑白色彩、片幅比例行雲流水地替換等,像是在看萬花筒或精緻的娃娃屋,威斯安德森永遠有變不完的新把戲,絕對足以滿足所有的影迷。
 
「尋找我們所缺漏(missing)的、思念(missing)我們所遺留下來的…若運氣好的話,我們會在些我們曾經稱之為家的所在,尋獲當初被我們所略過的美好事物」。威斯安德森將他對美好世界的斑斕想像寄託在電影世界之中,等待著你我去細細品嚐、慢慢回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