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酷的旅伴》Faces Places: 以臉龐為字、化村莊為紙的生命遊記

影評 歐洲 紀錄

這部原文片名直譯為「臉龐、村莊」(Visages, villages)的法國小品紀錄片,去年在坎城影展首映時爆出了不小的轟動:所有人的心都被它簡單的溫暖與純淨給收買了,特別在一干高居廟堂的深奧藝術片之中,顯得更加的清新脫俗。它跳脫了一般紀錄片常帶有的嚴肅與控訴,透過一種「說走就走、說拍就拍」的隨遇而安,看似不經意(其實更顯功力)地帶來了一部不只是好看、好玩,更蘊含豐富人文底韻與藝術洞察的傑作。

Continue Reading

《霓裳魅影》Phantom Thread:自戀與無我只有一線之隔

影評 美加

一部絕美高雅的扭曲病態愛情故事。前半段是風流品味老男的撩妹手則,幾乎有點迪士尼童話般的黃金年代感;後半段轉為無法釐清敘明、是束縛也是解放的複雜情感。別被預告騙了,心理驚悚與懸疑的成份不多,也沒有太過多的裝神弄鬼,他其實就是很直接的單線劇情,只是人心的叵測、羈絆的難纏、情感的迂迴,就已經夠觀眾揣摩了。

Continue Reading

《勝負反手拍》Battle of the Sexes:以性別議題包裹角色探討的一計Ace球

影評 美加

復古的大框眼鏡和誇張的鬢角造型,艾瑪史東(Emma Stone)與史提夫卡爾(Steve Carell)在《勝負反手拍》(Battle of the Sexes)中,分別化身為 70 年代的網球「世界球后」—比莉珍金,與前世界球王—鮑比里格斯,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舉世矚目的網球/性別大戰。在當年,女性運動員的上場獎金只有男子組的八分之一,而為了推翻「男人在生理上就是比女人還具有優勢」的預設原由,比莉珍肩負起這場性別之戰的開鋒使命,促使了這場世紀之戰。

Continue Reading

《雷神索爾3:諸神黃昏》Thor Ragnarok:雷聲大、雨點也大的宇宙電音趴

影評 美加

從 2008 年的《鋼鐵人》(Iron Man)開始至今將近十年,迪士尼漫威影業(Marvel Studios)的電影宇宙,也已悄悄地來到了第十七部。漫威的超級英雄電影,一直以來都表現不俗,不只是口碑票房,影評們更是幾乎通盤買帳。以美國知名影評彙整網站「爛番茄」來看,平均每部片高達 83% 的正面評價(最低的是 66% 的《雷神索爾2:黑暗世界》,而此部《諸神黃昏》則暫時以 98% 高居第一)。然而,隨著大家熟悉了漫威一貫的電影公式,劇情大多如出一轍,角色淪為表平、視覺特效逐漸壓過故事核心時,不禁暗暗擔心是否漫威已經端不出新的菜色,來討好越加挑剔的觀眾。

Continue Reading

《大佛普拉斯》The Great Buddha+:笑著笑著就哭了

台灣 影評

片中一名角色以理所當然的口吻說道:「有錢人的世界是彩色的」,所以,這部描繪社會底層渣滓人物的戲,自然而然(幾乎)是以全黑白的畫面呈現的了。在台灣,何等難得看到一部幾乎整片黑白、幾乎整片的台語跟髒話、幾乎可以讓觀眾從頭笑到尾的國片,入圍金馬十項大獎,只能說是其來有自。

Continue Reading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 A Taxi Driver :照進黑暗的人性光輝

影評 日韓

劇院的燈在片尾後亮起,觀眾各個面容憔悴,有的還在啜泣,有的一臉慘白,毫無一般看完電影後嬉鬧的氣氛。在《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兩個多小時的片長當中,張力不斷高漲,雖然是部娛樂性極高的商業片,但歷史的重量還是透過慘絕人寰的畫面壓將下來。透過一個平凡計程車司機,帶觀眾進入80年代南韓軍政府的暴政之下,一種難以言喻的哀愁之中。

Continue Reading

《梵谷:星夜之謎》 Loving Vincent :走入後印象派的斑斕世界

影評 歐洲

知名的後期印象派畫家文森梵谷(Vincent van Gogh),短暫的人生中飽受精神疾患困擾。在南法亞爾(Arles)的精神病院接受療養後,經同期畫家畢沙羅(Pissarro)介紹,搬到了巴黎附近的鄉村小鎮—瓦茲河畔歐韋(Auvers-sur-Oise),接受嘉舍醫師(Paul Gachet)的治療。然而,在此不到一年的時間,梵谷便舉槍自盡,結束了短暫而絢爛的 37 年歲月。

Continue Reading

《愛情昏迷中》The Big Sick:愛上你,是我最清醒的決定

影評 美加

巴基斯坦裔的美國演員庫梅爾南賈尼 Kumail Nanjiani ,過去大部分的演出都是在脫口秀/電視劇圈打滾,比較紅的作品是 HBO 的廢宅喜劇影集《矽谷群瞎傳》 Silicon Valley ,他在裡面飾演一個符合刻板印象、有點社交障礙的編碼工程師。這次,他選擇以自身過去的真實經驗改編成愛情喜劇,作為他轉戰大銀幕的轉型之作,而就結果而論,這儼然是個漂亮一擊。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