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無恙》Turning 18:是束手無策還是誠摯祝福

台灣 影評 紀錄

紀錄片導演賀照緹透過鏡頭,以數年的長時間陪伴和近距離觀察,帶觀眾走進兩位原民少女的青春期。然而,誰也料想不到原本天真的青春絮語,竟猝不及防成了一個赤裸的、痛苦的成長告白,揭示了被社會蹂躪後,習得性無助的脆弱靈魂。

這部紀錄片如同《年少時代》談的是一瞬之間成長隨之而來的放手與承擔、如同《淑女鳥》談對於親情與家庭、愛恨交雜的複雜想像、也如同《我們為什麼溜滑板》和《莎拉波莉家庭詩篇》透過直視瘡口、突破禁忌,成為一種敘事治療,慢慢處理傷痛。這些成長痛,混雜了城鄉原民議題、同性議題、貧富差距與性別濫權等結構批判,有點紛亂卻倒也合理,一同絞揉成那名為青春的詩。

電影也是感人而真誠的,特別是那些對於家庭、母女之間的刻劃。一幕跆拳道比賽的戲,完美捕捉了母親恨鐵不成鋼的急躁,以及永遠達不到母親期待,卻又必須武裝自己的兒女心態。然而即便處於這種緊張的張力之下,道別的一個眼神,便相繼落淚。「我的願望是想幫媽媽蓋一棟房子」,對於家人的責任感,以及對「家」的歸屬和想像,令人鼻酸。

看《未來無恙》,心情是複雜的,一方面你被迫要去直視那些你知道存在在世界上、但平常眼不見為淨的醜陋;二方面作為一個觀者,你必須很小心翼翼地避免一種上對下的憐憫姿態,同時也深知在看完電影後,世界會一樣地運行下去,而我們卻是如此地無能為力。

其實導演或許最清楚不過,也因此本片取名為《未來無恙》,作為一種對這兩位女主角所代表的背後一整個青春世代,一種祝福的想像。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或許有點相似,電影看到後來都顯出導演對於如何收尾的遲疑。《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將之視為轉機,使敘述主軸轉化為內觀自省,將主角從被攝者拉回拍攝者,為整部片帶來一種有機的昇華。而《未來無恙》則是大膽點題、提出控訴,最後卻茫然失措,以空洞的祝福草草收尾;單有精彩的人物側寫卻欠缺更宏觀的敘事脈絡,不免有些可惜。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本部片光照了一些我們不曾親眼看到、社會上隱而未現的灰暗角落。這當中的人文關懷和教育意涵確實值得嘉許。然而不知為何,在看這部片的同時,我心中卻隱隱感到一些不安。那或許是一種透過被電影的情感催化、施捨同情憐憫,消費完走出電影院卻不必負任何責任的優越感和罪惡感;同時卻也深知靠這種行銷策略打入大眾市場,才有契機可以扭轉一些社會歧見、試圖動搖一些結構問題。

種族議題一直都是棘手的,【我隨便寫就隨便看】的這篇文章也點到一些其他的隱憂。但我進而反思,這種覺得「誰的故事該由誰來敘說」,會不會也是一種優越的傲慢?這部分我瞭解不夠深入,也不敢妄下定論,只期盼這部電影的問世真的能夠帶給社會一些正面的影響,畢竟多一點的曝光總是好的開始。

電影英文名為 Turning 18。度過青春期邁向十八歲,我們是否真的成長,而 18 字樣的蠟燭熄滅後,願望是否會成真?或許誠如主角所說:「沒差,一切都沒差了」。在成長的過程,每個人都是孤獨舔舐傷口,而生活也只會越來越艱難。未來無恙不是一個實際的憧憬,卻可以是我們在這混沌世界中,照亮彼此的誠摯祈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