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影評美加

《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Avengers Infinity War: 登峰造極之後,是煙消雲散,還是浴火重生?

2008 年第一部漫威宇宙電影《鋼鐵》悄然問世,當時漫威影業瀕臨倒閉,誰也料想不到他們卻能將一手爛牌打得如此出神入化。歷經十年練功與鋪陳,如今第 19 部 MCU 電影《無限之戰》,即將超越《侏羅紀世界》成為史上全球總票房第四名(僅次於《阿凡達》、《鐵達尼號》、《星際大戰:原力覺醒》)。而這次確實是他們全力展現這十年成果的嘉年華派對,聚集了來自宇宙各方的討喜英雄,呈現出一種選粹般的慶典團圓。儘管他們徹底打碎了漫威電影、甚至英雄電影的電影公式,塑造出一個無比沈痛而絕望的氛圍,但當中仍不忘了灑入漫威特有的幽默感,配上精彩的視覺場面,仍讓人忍不住為其喝采。

這是一部在影史上實在很難跟其他電影相提並論的獨特成品。正因為他已經歷經了十年的漫長鋪梗、陸續介紹了這些角色,以致於到了本片,很多事早已無須多言。是以,他們有辦法在兩個半小時左右塞入十幾二十位角色,仍不草率或紊亂,該有的動作場面也絲毫不馬虎,甚至可以看到歷年來最精彩的一些視覺特效。以一位熟稔漫威系列電影的影迷角度來看,這確實是了不起的電影成就,是至今最狂的電影雲霄飛車。

是的,這部片是純然拍給漫威影迷們的電影。雖說就算你沒看過前面幾部,你仍然可以把它當作爽片來看,但正是因為我們都已經熟悉這些角色的個性和過往,在看這部片時的感觸是加倍的。它就彷彿是在慰勞、籌賞這些跟隨了漫威十年的影迷們的一個感謝祭,處處藏著影迷們才會懂得小驚喜。如果沒看過《復仇者聯盟》,就不知道「我們有浩克」從洛基的口中說出來,是多麼響亮的宣言,也不會在浩克被甩在地板上時感到那麼驚嚇;如果沒看過《雷神索爾》,就不知道洛基說出「我是歐丁之子」是有多麼痛的領悟、「你永遠不會成為一個神」是多麼深的感嘆。

如果沒看過《星際異工隊》,就無法理解星爵為何在得知失去某人時會徹底喪失理智;如果沒看過《復仇者聯盟:奧創紀元》就不知道班奈博士跟黑寡婦之間的情愫;如果沒看過《美國隊長:英雄內戰》,就不知道蜘蛛人有多愛丟老電影梗,也不知道為什麼這集美國隊長蓄了鬍、黑寡婦染了髮;如果沒看過《雷神索爾:諸神黃昏》,就不知道浩克跟班奈博士的內心小劇場到底怎麼回事,也不知道索爾娓娓道出家破人亡的身世有多麼淒涼;如果沒看過《蜘蛛人:返校日》,就不知道蜘蛛人說的那句「對不起」有多麼令人心碎;如果沒看過《奇異博士》,就不知道史傳奇最終做出的選擇是他人格上多麼大的成長;如果沒看過《黑豹》,就不會聽到 “Wakanda Forever” 時頓時全身起雞皮疙瘩…我還可以一直講下去。

我要說的是,這正是《無限之戰》高明卻也取巧的地方:他完全知道影迷們之所以願意追隨漫威十年,關鍵正是這群角色(以及飾演他們的這群演員)。因此,只要盡情地讓這些角色在大銀幕上展現自我、彼此擦撞火花,故事不要搞砸基本上就已經過關了。導演羅素兄弟(《美國隊長:英雄內戰》)與編劇二人組 Markus & JcFeely(《美國隊長》系列)再度攜手,他們深知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有這群角色們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自我。他們甚至 call-out 找來了《星際異工隊》的 James Gunn 導演、《諸神黃昏》的 Taika Waititi 導演等,協助他們編寫出更符合角色個性的對白台詞。

於是,他們成功建立了一個以角色為鋼骨(不是DC那個鋼骨)的多線敘事藍圖,透過巧妙的安排,讓英雄們分成各個小組進行支線任務,也匯聚了以往不曾同台的角色,創造出混搭風的趣味。像是同樣高智商刀子嘴的史塔克與史傳奇、「男人何苦為難男人」的索爾與星爵,都迸發出令人始料未及的化學效應,許多笑點也由此萌生。即便是各個角色的出場時間並未平均分配(好想多看一點隊長!),但自詡為影迷的導演們也確實懂得滿足影迷們對於這群角色的愛戴,精心安排了許多令人高潮的帥氣登場和裝備升級,以及讓角色當中的情侶黨們:史塔克與小辣椒、星爵與葛摩拉、班奈與黑寡婦、幻視與汪達、隊長與巴其…都有了屬於自己的特別時刻。比較可惜的是,在劇情節奏與反派威脅的龐大壓力下,角色們揮灑自我的時間並不多,全都集中精神在拯救世界。但也許正因為這次的格局太龐大,反而少了那種一群人吃沙威馬的閒情逸致,也就看不到更私人與細膩的角色互動了。

除了奠基在原本的角色之外,這部片更值得讚賞的是,它大膽地將大半的篇幅,都聚焦在反派身上,甚至可以說是以反派為主體的角色成長故事。漫威近年來的反派處理得越來越好,像是《美國隊長:英雄內戰》的季默、《雷神索爾:諸神黃昏》的海拉、《蜘蛛人:返校日》的禿鷹、《黑豹》的齊蒙格等,影迷們早已受夠了那種全然邪惡、只求破壞的單調反派。薩諾斯不僅是漫威宇宙目前最強大的反派,更跳脫了非黑及白,帶出一個令人生畏卻也能夠同理的反派。(看預告時,誰想得到這一個電腦特效做成的茄子巨人,可以這般迷人?)

飾演薩諾斯的 Josh Brolin,在《真實的勇氣》、《怒火邊界》、《無路可退》等作品中,一直都是隱隱發光的潛伏者,在本片中也將他那一貫的冷靜謀略、工於心計、堅忍恆毅帶入了薩諾斯之中。原本最不看好的這名全 CGI 角色,反而是本片最吸引人之處。他的絕對力量優勢,以及被高智商所苦的煩憂,有種高處不勝寒的無限唏噓。動態捕捉技術也已經進展到如此的境界,臉部肌肉的微小抽動,或是眼淚流入臉龐溝槽的質地感,都栩栩如生。

薩諾斯的名稱來自希臘文 Athanasios「永生不死」,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他「必須」消滅世界上一半的靈魂。這樣的反派宣言,奠基在有限資源與無限膨脹人口之間的張力,也就是所謂的馬爾薩斯人口論 (Malthusianism),其實在流行文化中早已不算新穎。近期的作品就包含了丹布朗的《地獄》,以及《金牌特務》、《玉子》、《縮小人生》等電影作品。雖然稍嫌重複,但至少還算是個有深度、帶有哲思辯駁空間的驅使力。真正讓我出戲,也是我覺得這部電影最大的問題,則來自於薩諾斯與葛摩拉的父女之情。說白了,葛摩拉在《星際異工隊》一開始就只是扮演主角的愛情探索對象,在兩部作品後,卻突然強加一段對劇情影響至關鍵的父女情深,是我覺得鋪陳有點牽強的地方。薩諾斯當初為何獨獨鍾愛她、領養她,也是讓我不敢多想的劇情漏洞。

而整部片最後的高潮,或應該說是反高潮,也是令許多影迷驚呆了之處。不得不承認,身為一名有關注漫威後續電影排程計畫的電影知識控,對於本部片一些角色的退場,當下其實是錯愕大過悲傷的。但這樣的安排仍然是前無古人地悲壯,絲毫不減這部片最後留給觀眾的震撼感。他又再度打破了英雄電影的結局走勢,從根刨除一切你對一部英雄鉅片的想像。他拋出了無法脫逃的命運觀,也挑戰了我們「邪不勝正」的信仰基石。我們不禁捫心自問:壞人真的可以取得勝利嗎?壞人,真的是壞人嗎?好人跟壞人,是否只是取決於觀點的不同?在薩諾斯的眼裡,你們全都是攔阻我實行正義的一群壞蛋,不是嗎?無腦的動作片,就此升格為史詩級的希臘神話悲劇。

就如同片中一名角色所說:”This is the end game”,最終篇章才正要開始。正如《哈利波特7死神的聖物(上)》當時的 tagline :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這部片雖然自成一格,但一方面也為了續集蓄滿了氣。有許多懸而未解的劇情,必須等到明年才能揭曉結局,勢必會是一段漫長而艱辛的等待。史提夫與東尼的矛盾之情必然會有最好的收尾,但我更期待的則是一些尚未出場的角色能夠得到他們應有的戲份(特別是最愛的女武神&石頭人 Korg)。攤開漫威宇宙電影第四階段的計畫,不禁感嘆確實一個時代已經隨著這部電影悄然落幕。不用太聰明的人,也可以猜想到下部電影可能的走向:這意味著,我們也許反而應該為那些存活下來的角色開始哀悼。想到這邊,心中充滿惆悵。漫威電影,將永不再一樣。《無限之戰》作為一個承先啟後的集大成者,也算是鞠躬盡瘁、功德圓滿了。

《無限之戰》的無限預算,也反映在精良的技術層面。不管是發揮各個無限寶石的力量時的視覺特效,或是多打一的合體動作設計,都令人嘆為觀止。演員部分除了薩諾斯是亮點之外,其他大多都已駕輕就熟但也沒有太多表現機會。Robert Downey Jr. 的頹喪阿伯感非常引人憐惜、Chris Hemsworth 的喜劇魂則是繼《諸神黃昏》後完全被打開、Benedict Cumberbatch 的美式腔調也越來越無可挑剔。原聲帶的安排也非常有心,特別是在美國隊長現身時的《復仇者聯盟》主題旋律、進入瓦干達時《黑豹》「說話鼓」主題,以及星際異工隊們登場的 “The Rubberband Man”。配樂請回了《阿甘正傳》、《美國隊長》、《復仇者聯盟》的作曲家 Alan Sylvestri(難以相信他至今尚未得過奧斯卡!),為這部片帶來了不同於以往罐頭配樂的主題調性。接近尾聲時,透過洗鍊的提琴重奏,為薩諾斯配上他專屬的反英雄悲歌,令人想起《權力的遊戲》第七季的配樂 ”Light of the Seven”,平靜中透露出無限悔悟與哀戚。

漫威影業這十年來,就如薩諾斯一樣默默蒐集著他的無限寶石。而漫威的寶石們,就是旗下的這些角色。如今一路走來,也差不多蒐集完臻了:鋼鐵人 Robert Downey Jr.、美國隊長 Chris Evans、雷神索爾 Chris Hemsworth、綠巨人浩克 Mark Ruffalo、黑寡婦 Scarlett Johansson、星爵 Chris Pratt,洛基 Tom Hiddleston;甚至是奇異博士 Benedict Cumberbatch、黑豹 Chadwick Boseman、蜘蛛人 Tom Holland、神盾局局長 Samuel L. Jackson、緋紅女巫 Elizabeth Olsen、酷寒戰士 Sebastian Stan、蟻人 Paul Rudd,以及邊緣人鷹眼 Jeremy Renner…等等。

《無限之戰》像是一個里程碑,既是結束,也是開始。他確實有一種最終章謝幕前 encore 輪番上臺大放送的感覺,同時也不禁令人懷疑,他們接下來要如何再創高峰。英雄電影類型已經被他們玩到一個如癡如醉的境界,不管是單獨電影或是整體縱覽,都很難想像要如何取得更多的突破。或許這也是看《無限之戰》時內心不免黯然神傷的緣故。伴隨著我們成長的這些角色,勢必即將離去,一個時代的結束,也帶著我們的青春一同陪葬。雖然心滿意足,卻也有些不捨。

遙望接下來幾年將陸續推出的《驚奇隊長》、《蜘蛛人2》、《星際異工隊3》,以及已經在洽談階段的黑寡婦獨立電影與《#黑豹2》,雖知無法取代過去十年陪伴我們的元老英雄們,但仍難掩期待之情。畢竟誠如薩諾斯所說,毀滅與重生,往往是攜手並進的。就讓我們一起期待下一個充滿 marvel(驚奇)的十年吧!

Daniel

View Comments

Recent Posts

【年度企劃】百位台灣影評人 2021年度最佳電影排行榜

109 位台灣線上影評人共同評選,2021 最好看的電影有哪些?有哪位導演入選兩部電影?台灣國片又是誰居冠?最完整的年度盤點、最詳盡的十大榜單,讓影迷們一次補齊想看的片!

3 years ago

2021 年度十大電影推薦 Top 10 Films of 2021

2021 彷彿已經是上個世紀了,在跨年夜以 Netflix 上的《犬山記》(二刷)和《失去的女兒》做了個完美的了結。然而,良夜不能留,2022 第一天旋即被年初的工作海嘯給打垮到現在,才勉強有時間爬梳整理過去一整年的電影紀錄。   翻了翻 Letterboxd 紀錄,我在 2021 大大小小看的片子大約三百部,也算是在疫情期間,社交活動銳減,加上換了個全時間在家遠端的工作後,難能可貴的生活節拍器。古人或以繩結記日,我則有幸能有影像為伴,繼續在光影中匍匐前進修行度日。 (more…)

3 years ago

《法蘭西特派週報》The French Dispatch:尋找我們所思念的

除了招牌的黑色幽默、妙語如珠,與荒謬情境,以及毫不妥協的「粉彩式」美術設計和「置中狂」攝影構圖 ,威斯安德森仍然在這些浮誇的藝術表層下,去埋藏包裹他對藝術的致敬、對理想世界的嚮往、以及對創作者的包容、同理,與愛護。

3 years ago

【企劃】六十位台灣線上影評人的2020年度最佳電影

丹眼看電影於去年底突發奇想,希望集結網路上各個平台角落的影評人們,合力勾勒出我們對過去一年全球電影的想法和喜好。本文匯集了 60 位台灣線上影評人的 2020 年度推薦片單,並透過簡單的統計與整理,得出加權統計後的推薦排序。文章後段並完整地呈現出所有影評人提交之完整片單,以期照亮影評喜好與關注之多元性,並促進電影相關討論。

4 years ago

2020 年度十大電影推薦|Top 10 of 2020

2020的電影旅程 2020即將劃上句點,也意味著台灣防疫行動已屆滿一週年。今年勢必所有的回顧,都脫離不了全球肺炎疫情的影響,台灣雖無經歷封城之苦,但好萊塢大片接續延檔、前期影院仍有採取限制人數的措施,甚至連金馬奇幻影展都遺憾取消。但,隨著國內疫情趨緩,今年也迎來了國片的大豐收,屢屢創下票房佳績。年底的金馬影展和頒獎典禮,也成了世界上少數能夠如期舉行的實體活動之一。 (more…)

4 years ago

【影評】《靈魂急轉彎》Soul:富有靈魂,但就差了一點腦筋

皮克斯入選坎城影展的最新力作《靈魂急轉彎》,由原訂的年中檔期延到年尾,終於與觀眾見面。跟美國比起來,台灣觀眾有幸可以進實體戲院觀賞這部電影,而這也是觀賞這部高水準動畫片的最佳方法 —— 《靈魂急轉彎》不僅故事說得巧妙、老少咸宜且具備皮克斯招牌的催淚元素,而且更展示了業界頂尖電腦動畫技術的發展進程,活靈活現地描繪出溫煦陽光下生氣盎然的紐約街頭,以及趣味橫生的「靈魂世界」。   (more…)

4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