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上映第一天就衝去看,看完後不得不說, Sorry haters, but this is an instant classic! 不好意思,拉黑們,這部片的經典程度跟影史上的重要性是立竿見影的。不喜歡的人,抱歉,這部片本來就不是拍給你看的,它是一封對好萊塢、對美國電影產業用情至深的情書和禮讚,既是致敬(致敬片段比較: https://vimeo.com/200550228 ),也是創新。他辦到了《大藝術家》跟《凱薩萬歲》都無法達到的地步,透過懷舊過往榮華,復甦一個枯乾塵封已久的原創音樂舞台類型,繼往開來地開闢了新的格局。而這一切,是由一位年僅31歲的導演辦到的。
通常故事是一部電影的核心,這部片劇本確實不夠紮實(中後段節奏明顯稍拖),但他可以是一個難得的例外。在這個例外裡,故事只是包裝,真正核心內在重要的,是所有展露於「執行面」上的工藝技術成果。每一幕的燈光、運鏡、排舞、樂曲編寫與演奏、服裝、布景、剪輯、混音、攝影等,都無所不用其極地盡全力在揮灑,嘔心瀝血地呈現出一部完整的電影。而每當我看到這些每一幕的細節如何相輔相成,鋪陳出如此壯闊的能量時,我就覺得無比動容。這不正是電影藝術的精髓嗎?好幾幕美到令人想哭(星空中的舞蹈,是純粹的movie magic),或是執行地天衣無縫、目不暇給(光是開場的長鏡頭就讓我五體投地了,另外也有好幾幕結束後戲院內觀眾情不自禁鼓起掌來),深深覺得這就是電影藝術最高層級的展現了。What more can you ask of a film? 電影中的一句台詞如此描述好萊塢:They worship everything and they value nothing. 但透過畫面與音樂,其實可以知道這正是好萊塢的value itself。電影工業的價值,就具體展現在這部片的每一個層面當中。
所以當奧斯卡的七千名從事影業工作的會員在看這部片的時候,他們會是最有共鳴的一群人,可以想像奧斯卡會橫掃了。Gosling 我覺得沒有端出太多新東西,除了鋼琴可以三個月內練成這樣很驚人以外,其他就是恰如其分。Stone 則是有讓我小小驚艷,翻轉我對他之前在《鳥人》的演出覺得小過譽的印象,這次若由他得獎我也是可以接受的。不管怎樣,兩人的表現還是令人信服的,畢竟幾乎沒有配角,全片由兩人撐起,而且可以感受到非常raw(不太知道中文怎麼翻譯…)的情感表現。
很多人覺得這部片在談夢想啦、遺憾啦、放下啦、悔恨啦…我覺得都是啦,但也都不是重點。確實,人生的諸多遺憾其實讓人生更加美麗,悔不當初的重量也才能托出真實生活中的美好。走出戲院時覺得悶悶的,但是還是帶有盼望,最後劇情的轉折恰到好處地為夢想劃下註解,也提升了這部片劇情上的層次(敘事的手法也讓我想起《七月與安生》XD)。不過,就如我先前說的,看這部片如果只在意劇情,那其實沒什麼意思。重點不是what,而是how。試圖在戲院當中感受電影藝術的魅力,才是這部片想要抓回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