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在本片中玩弄時間與空間的變異,把他最擅長的人性議題丟進時空漩渦中,透過未來世界的外太空作為畫布,去傳遞何為人的本質和愛的力量。本片奠基在量子物理權威Kip Thorne的諸多理論,以及愛因斯坦的廣義、狹義相對論,所以與其說是「科幻片」,不如說是「科學片」,而藉此達到的真實感,也讓人得以正視背後真正想要探討的深層意涵,而不只是當作一般動畫爽片一樣看完不著痕跡。在本片中,主角庫柏(Matthew McConaughey飾)為了拯救將滅的地球,被迫與子女分離,前往另一個銀河探索可容人類移居的星球。過程不免驚濤駭浪(pun intended!),且主角一路上要做許多選擇(家人vs.人類,dochi?),但真正讓人毫無防備的,是時間與空間的壓縮膨脹,竟然如此驚人,顛覆一般的認知,挑戰我們的理解能耐。
故事的核心似乎是愛,因為它無法被理性所解釋,也在物種演化上顯得荒謬(愛一個已逝的人,沒有任何生存益處),編劇的暗示是:「唯有愛可以超越時空」。但我認為可能沒有那麼簡單。在數億光年外的不知名星球上,兩個男人也可以為了這麼自私的問題而爭得你死我活,或許「人性」才是超越一切的。但當有一天我們發展出卓越的人工智慧,可以設定機器人「幽默」、「誠實」、「信任」等特質分數,還有什麼是我們獨有的?身為人究竟代表什麼?What does it mean to be human?
《星際效應》或許不比《地心引力》的冷艷視效和氛圍營造,但它的野心和敘事高度卻完全樂勝:《地》片專注在個人身上;《星》則拉遠到整個人種存滅的高度。更別說本片的場景、角色及故事都比《地》還要豐富多了。其溫煦、富含質地的畫面也透過70厘米膠卷完全表現出來。透過IMAX 8層高的樓螢幕,可以完全融入情境,真的是一趟享受的視覺饗宴,當火箭昇空時座椅跟著震動,當土星、黑洞登場時也一再讚嘆其誘人的美(黑洞跟蟲洞的畫面是透過真實的物理公式跑出來的模型,堪稱影史上最科學正確的科幻片)。諾蘭的風格一向是不喜歡後製特效,因此全片沒有使用綠幕(你能相信嗎?!),例如說太空船艙的窗外是用螢幕播放事先模擬好的景象,機器人也是真實可以動並由配音員現場配音的等等,這也是一項電影藝術的奇蹟:在特效滿天飛的好萊塢巨片中仍回歸真實,在宇宙中仍傳遞一個最樸實的人性故事。
演員部分,男主角沒話說,內斂而穩重的慈父、冷靜卻大膽的飛行員,馬修麥康納都游刃有餘。米高肯恩再度扮演智者形象,似乎是諾蘭每部片的吉祥物。安海瑟威俐落有勁,但中規中矩。真正鋒芒蔽露的則是飾演成年後女兒莫非的潔西卡崔司坦(Jessica Chastain),雖然戲份不多卻幕幕閃耀。
此片在收尾的處理稍嫌冗長且過度理想化(若收在主角卡在___的地方會更好)、整體來講太強調技術上的理論、專有名詞等等,使人有點難進入狀況。配樂也令我有點失望,Hans Zimmer拋棄以往的弦樂短奏和電子音樂,取而代之的是飽滿的管風琴,層層交疊的刺耳聲響確實營造一種壯麗浩瀚感,但在重複地疲勞轟炸後仍略顯單調。
但這些都瑕不掩瑜。諾蘭的獨到觀點還是一樣引人入勝,同樣的背景設定給James Cameron就拍成了《阿凡達》這種比較譁眾取寵的商業片。《星際效應》具有史詩般的格局、卻深入人心地細膩;是一封給小女兒情書,也是一曲頌讚人本精神的謳歌;是一場史無前例、充滿勇氣與野心的星際探險。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不要溫順地步入那良夜,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白晝將盡,就算年老也要燃燒咆嘯,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怒吼,怒吼抗拒天光沒滅。
轉念一想,在面對膠卷電影即將走入歷史、浮誇好萊塢爽片充斥的時候,諾蘭也仍然奮身咆嘯著,怒吼抗拒天光沒滅。
1 thought on “《星際效應》Interstellar:燃燒咆嘯、怒吼抗拒天光沒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