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

《正常人》Normal People:渴望有一個懂你的人

「我這一生,一直都是孤獨的,真的。」 「嗯,我懂你的意思。」 「但我跟你在一起的時候,從不覺得孤獨。」   前陣子終於把每集半小時,共 12 集的愛爾蘭迷你劇集《正常人》(Normal People)看完了。看完感到一股淡淡的惆悵,但也彷彿受到清風吹拂,心中一陣舒暢。很久沒有看到這麼清新脫俗的劇了。 (more…)

4 years ago

2020 第 73 屆坎城影展 完整官方片單

在疫情影響下,身為三大影展之一的坎城影展(Festival de Cannes)今年不得不取消五月的實體影展和競賽,並將市場展移至線上舉行。事實上從春季以來,全世界都在看最重視紅毯經驗、最維護固有傳統的法國人會否堅持到底,不料卻在四月的時候被法國政府直接禁止百人以上集會。第 73 屆坎城影展正式宣告無法如期、如往常的型式舉行。 (more…)

5 years ago

《居禮夫人:放射永恆》Radioactive:中規中矩的傳記電影

由《茉莉人生》瑪嘉莎塔碧執導、《控制》羅莎蒙派克領銜主演的《居禮夫人:放射永恆》,試圖以一個超脫於角色本身更宏觀的角度,帶出瑪麗居禮窮極一生致力於科學突破的鍥而不捨,以及其放射科學所為後世帶來的餘波震盪。片中也試圖為居禮當時在媒體上的迥異性格形象和桃色爭議提出平反,讓觀眾可以更認識這位傳奇科學家的難言之隱和內心掙扎。故事始於其在巴黎的研究初期,終於其晚年在一戰研發移動式X光機的貢獻,算是全面地交代了居禮一生的豐功偉業,同時也影射出一個人的影響力遠遠超出其個人生死之外。 (more…)

5 years ago

《出走巴黎》Synonyms:家與國只是近義,但終究並非相同

有些電影不是那麼平易近人,卻潛藏著呼之欲出的警世寓言;不畏高冷姿態,用自己獨特且不妥協的敘事方式讓人隱生敬畏。今年二月甫在柏林影展獲得最高榮譽金熊獎,由以色列導演那達夫拉匹(Nadav Lapid)所執導的《出走巴黎》(Synonyms),就是這麼一部電影。它以一個以色列士兵試圖逃避自身過去、重新融入巴黎開展新生活的故事,隱喻著更宏大的身份認同矛盾和舉世皆然的文化與階級隔閡。 (more…)

5 years ago

《當幸福提早來》Becoming Astrid:堅毅、溫暖、不凡的女性成長故事

難得有一部傳記電影,不是在歌頌主角的豐功偉業、細數其纍纍的生命果實,而是真正回到這個「人」本身,帶觀眾慢慢認識他在成為「偉人」之前,本質上是什麼樣的「人」。《當幸福提早來》就是這麼一部令人冷不防驚奇於其細膩與樸實的電影。乍看之下不起眼、細細品嚐卻韻味十足,在冷冽的北歐雪景中,淌溢出汩汩暖流。 (more…)

6 years ago

《與神同行的少年》The Prayer:若你是浪子,你會回頭嗎?

又是一部優秀的法國電影,今年柏林影展銀熊獎最佳男演員,便是由片中飾演主角的 24 歲年輕演員 Anthony Bajon 奪得殊榮。本片風格沈穩,但爆發起來又非常震撼,張力十足。以不帶批判的敘事手法,去述說一個尋找自我救贖的「現代版浪子回頭」故事。 (more…)

6 years ago

《愛,留在海灘那一天》On Chesil Beach: 因為愛你,我願意冒那擱淺的險

由電影《贖罪》原著作者—英國小說家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首次為大銀幕改編自己的文學作品,《愛,留在海灘那一天》取材自短篇小說《卻西爾海灘》,述說一對 1962 年的傳統愛侶,在大喜之日酒闌賓散之後,終於必須完全赤誠面對彼此與面對自己的故事。單線的劇情推展濃縮在一天之中,卻透過無數回憶片段豐富了角色背景,隨著劇情逐漸邁向高潮,我們彷彿也活過了兩場青春。 (more…)

7 years ago

《最酷的旅伴》Faces Places: 以臉龐為字、化村莊為紙的生命遊記

這部原文片名直譯為「臉龐、村莊」(Visages, villages)的法國小品紀錄片,去年在坎城影展首映時爆出了不小的轟動:所有人的心都被它簡單的溫暖與純淨給收買了,特別在一干高居廟堂的深奧藝術片之中,顯得更加的清新脫俗。它跳脫了一般紀錄片常帶有的嚴肅與控訴,透過一種「說走就走、說拍就拍」的隨遇而安,看似不經意(其實更顯功力)地帶來了一部不只是好看、好玩,更蘊含豐富人文底韻與藝術洞察的傑作。 (more…)

7 years ago

《BPM》120 Beats Per Minute:每分鐘 120 下的生命力度

電影的原文片名— « 120 battements par minute » 意思是「每分 120 拍」。這可解讀為心臟激昂跳動的頻率,同時也可作為音樂計符,指示介於「稍快板」(Allegretto)與「快板」(Allegro)之間的輕盈節拍。 (more…)

7 years ago

《黎明的承諾》La promesse de l’aube:就只是希望母親能認同自己

這部片跟前一陣子口碑不錯的《天上再見》很像,看之前沒有太多特別的期待,但卻意外地豐富動人。改編自 1970 年同名小說,敘述該名作家 Romain Gary (20世紀最重要的法國文學之一,是唯一兩次獲得龔古爾文學獎的作家)的半自傳故事。 (more…)

7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