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電影《贖罪》原著作者—英國小說家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首次為大銀幕改編自己的文學作品,《愛,留在海灘那一天》取材自短篇小說《卻西爾海灘》,述說一對 1962 年的傳統愛侶,在大喜之日酒闌賓散之後,終於必須完全赤誠面對彼此與面對自己的故事。單線的劇情推展濃縮在一天之中,卻透過無數回憶片段豐富了角色背景,隨著劇情逐漸邁向高潮,我們彷彿也活過了兩場青春。兩個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就這麼跌撞在一起,而一對戀人的全新兩人世界也逐漸成形。在不祥的預感隨著波浪漸漸拍打上來之時,我們除了感到惋惜與難過,更多的是意會到愛情之中的身不由己。糊裡糊塗、雜沓紛亂,那就是青春初戀的模樣。
跟原著小說一樣,諸多的故事篇幅都是由回憶交織而成。有的時候是一個眼神,有的時候則是一句話,就足以觸動腦中海馬迴,一段往事回憶冷不防就湧了上來。從孩提成長、探索世界、彼此相遇,進而相識相戀,這些翩然紛飛的記憶拼圖,細碎而凌亂,卻又洋溢著金黃色的美好。彷彿一個老舊的卡帶,失真地播放著當年最愛的那首老歌。這般以過去記憶拼湊出現下角色完整度的手法,令人想起《那些年狂熱戀情》(Trois souvenirs de ma jeunesse)與《明天別再來敲門》(A Man Called Ove),它們都成功地令人相信角色們一路走來的真誠與命運中的無奈,以記憶的美好對應現實的苦痛,對比顯得格外強烈。
24 歲的愛爾蘭演員瑟夏羅南(Saoirse Ronan),曾以《贖罪》入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更接連以《愛在他鄉》與《淑女鳥》兩部女性主導電影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在《淑女鳥》中,她扮演一名叛逆而內心纖細的高三少女,極力在世界中尋求自己的獨特定位。緊接著接拍的這部《愛,留在海灘那一天》,則大幅收斂了桀驁之氣,稱職地扮演起 60 年代封閉社會的婉約淑女。雖然外在看似百依百順、內心也無比溫柔寬容,但在瑟夏的眼神中,仍透露出一股堅持自我的勇氣。雖然沒有太多爆發式的戲碼,但瑟夏全然融入角色之中,英國腔也幾無破綻,讓人再次驚嘆其表演天賦,以及透過肢體和顏面表情傳遞各種複雜情感之高深功力。與之對戲的 Billy Howle ,像極了艾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與多納爾格里森(Domhnall Gleeson)的合體。雖然表現也是足以與瑟夏對戲,但受限於劇本設計,並沒有交出令人特別印象深刻的演出成果。
初次執導劇情長片的 Dominic Cooke ,以新導演來說異常冷靜與大器。人物與場景之間的空間互動設計,以及整體氣氛的掌握、故事節奏的步調,都有股成熟之氣。不過度自怨自艾、悲情卻不至於矯情,在各個時間軸之間的切換也非常有自信。然而,角色設計上仍然偏向正反兩極的二分法,是較為可惜的處理方式。另外,結尾兩段的時空跳接,其實也有點說得太明、畫蛇添足,適時留一些想像的空間會是更高明的手法。結尾的一計伏筆安排,雖然是催淚的引爆點,但也稍嫌生硬與刻意。
然而不得不讚賞一下導演的音樂品味,為了呼應了片中角色的小提琴家身份,本片以大量的古典室內樂(chamber music)的弦樂四重奏與五重奏(string quartet / quintet)作品為主要的配樂架構。從巴洛克時期的海頓、巴哈,接著是古典時期的莫札特、古典後期的貝多芬、舒伯特,幾首重要的弦樂作品相互輝映,營造出典雅精巧的風格。直到劇情尾端才帶出唯一一曲浪漫派的作品:拉赫曼尼諾夫第 45 號交響舞曲第一樂章,以鋼琴的低迴呢喃映襯著角色如麻的心境。配樂家 Dan Jones 的原創管弦樂曲則穿插全片,由 24 歲的韓裔小提琴家柳愛莎(Esther Yoo)的獨奏配上BBC 威爾斯國家交響樂團,奏出今年最細膩而繾綣的配樂之一。
《自由之心》攝影指導 Sean Bobbitt 在這部片中採用傳統膠捲底片,捕捉了目不暇給的南英濱海與田園風光。服裝設計師 Keith Madden 也值得嘉許,特別是瑟夏身上那件藍色洋裝,在低飽和的場景之中,熠熠生輝,足以與《惡女馬克白》與《霓裳魅影》的那兩套服裝分庭抗禮。在此必須再度強調一次:瑟夏羅南真的美呆了。這部小巧可愛的英式靦腆愛情故事,或許可看作海邊版的《樂來越愛你》,兩者都在試著述說愛情的不完美。說出「我愛你」,也許有的時候只是一種不夠愛自己的防衛機制、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自我催眠。這部片告訴我們,在愛情面前我們都是生疏的傻子,笨拙地出盡洋相。然而於此同時,當年的義無反顧與毫無保留,儘管現在看來是多麼地無濟於事,卻至少是那時最真實的樣子。在離開海灘後,也許有一部份的自己,也永遠留在那片沙礫之中了。而也感謝有你,因為愛你,我願意將一部份的自己永遠埋藏於此地,任時空無盡反覆滔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