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少女》Girl’s Revenge:再見,純真年代

台灣 影評

包裝成台版《辣妹過招》的《哈囉少女》,在高校閨蜜大亂鬥的外殼之下,暗藏著校園同儕罷凌與網路謠言散播的黑暗旋律,跳脫了國片常見的校園純愛小清新,同時也引進了一批含苞待放的生力軍。這是《賽德克·巴萊》助理導演王威翔的首部劇情長片,雖然有許多地方都略顯生澀,但同時這也是少數聚焦當下這個世代,也勇於批判不討喜的校園罷凌議題,而非只是把校園題材當作懷舊工具的台灣電影之一。坦白說,看完《哈囉少女》當下的心境是錯愕的--高中生真的如片中那麼幼稚愚頑、好惡莫名嗎?轉念一想,也許真的是如此。也許我們當年也是如此純真莽撞,只是我們現在看來已經格格不入了。

從《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到《我的少女時代》,這幾年大部分的青春校園類型電影,無非是將觀眾丟回過去熟悉的校園場景,透過緬懷過去的黃金歲月,去舔舐初戀的酸甜或是悔不當初的惆悵。然而,《哈囉少女》並不是拍給那些早已脫離襯衫制服與百褶裙的人看的,而是如《八年級生》(Eight Grade)和《A+瞎妹》(Booksmart)等,一部真正屬於Z世代、九年級、IG世代,與他們的目光平行的故事。在片中層出不窮,甚至成為劇情關鍵的通訊軟體和社群媒體,也如在《姐姐妹妹殺起來》(Tragedy Girls)、《網美嬉遊記》(Ingrid Goes West)等片中,成為了這個世代專屬的影像符號。

劇情其實相當簡單,轉學生吳允蘅(王渝屏/飾)無意間淌了班上兩位風雲人物之間的渾水。一位是正派直爽的任力加(姚亦晴/飾),一位則是笑裡藏刀的班長王可茜(陳怡叡/飾)。任力加因為一起被設計的偷拍事件而身心受創,而吳允蘅則毅然而然地展開了捍衛朋友清白的復仇計畫。由於劇情主線清楚,角色眾多倒也分得清楚,而在一干角色中又以王渝屏的演出最為亮眼。王渝屏先前曾以公視迷你劇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貓的孩子〉入圍金鐘獎最佳新進演員,在本片中她有許多人情兩難的拉扯,也透過比較細膩和帶有層次的表演,讓觀眾得以進入她的角色,從原先忸忸怩怩的社群孤鳥,逐漸發展成奮不顧身的正義使者。相對的,其他演員的表演則顯得較不純熟,不時帶有唸稿對戲的生硬感。此現象以現任樂天桃猿職棒啦啦隊員的陳怡叡最為明顯,就算是演一個花瓶般的反派,也很難讓人信服。姚亦晴與劉主平雖然都已不是表演新手,但在本片中也受限於角色的單調刻畫,未能有太多發揮。兩位男星林輝瑝與宋柏緯更是被劇本晾在一邊,僅作為服務劇情之用,反倒是飾演被罷凌者的李沐,雖然只有短短兩場戲,但最為令人印象深刻。

追根究底,角色不能深入人心最大的問題在於劇本。整部片是在講一個嗆辣的復仇計畫、一個必須鬥個你死我活的黨派之爭,然而從主角進入新學校起,劇本並沒有堆疊出角色之間的關係與張力。比如說透過簡單的蒙太奇就草草帶過允蘅與新朋友建立友誼的過程,也缺乏鋪陳所謂正反兩派最核心的對立根源為何。以致於角色之間的逞兇鬥狠或義氣相挺,背後並沒有明確的動機支撐。另一個問題則是劇本太小看觀眾的智慧,違背了「show don’t tell」的劇本原則,常常透過揭示性/解釋性的對白,去向觀眾說明角色的企圖或劇情的發展,比方說「為什麼要在IG上說不要歧視他的性傾向」、「這樣是不是就沒人看到我的淚水了」等平常人壓根不會說的話。

而電影整體調性不一,也是一個致命性的問題。前半段是青春校園中的辣妹過招,點綴著一點點小情小愛(愛情線可有可無,後面甚至直接消失),到後半段則突然演變為犯案推理劇,最後又莫名加入了催淚的親情元素,再以罷凌的社會反思作結。整部片的發展跳痛踉蹌,除了劇情高潮處有讓觀眾猜想不到的反轉安排,然而到最後沒有一個角色獲得角色曲線的完結或救贖,片子就草草結束了。儘管片長短短 80 分鐘,卻沒有一個了結的感覺,還不如多花一些篇幅去增強角色的立體性,以及透過更多支線劇情去堆疊出角色們之間的關係。

至於技術層面,攝影在視覺上採用比較晦暗的色調,跳脫過去青春校園片一貫的童話粉色系,也透過不少升降鏡頭,呈現構圖上的巧思。然而大量的近距離特寫和淺焦鏡頭,卻也放大了演員表現力道上的不足。聲音設計方面,運用了大量的聲音特效(如說話回音、高頻耳鳴聲、低頻的轟隆或咚咚聲等)去引導情緒,有時會讓人覺得太滿或太刻意。配樂的部分則中規中矩,大多是公式化的情境配樂(如在朋友們開心玩樂時配上輕搖滾音樂,在緊張推理的時候則搭配節奏感強的低旋律性配樂),帶有偶像劇的質感,恰如其分卻缺乏令人深刻的主題。倒是本片的美術布景不錯,除了校園場景佈置得當,當中的咖啡廳無論是選景或搭景的都令人嚮往。

作為王威翔導演的第一部劇情長片來說,我認為《哈囉少女》是一次勇敢的嘗試。儘管結果不盡如意,但他試著走出校園青春愛情片的窠臼,也點到了校園霸凌中加害者與被害者的反轉省思(剛好與今年的另一部國片《無聲》相互呼應)。在一些訪談報導中,導演坦承他與女高校生族群已有一定的脫節,也因此在劇組中任用了許多女性工作人員,也做過相關的田調和考查,試圖真實呈現女性角色的青春世界。然而或許也是因為如此,這部片欠缺一個明確的導演個人風格印記,它試圖講述比較黑暗的成人議題卻又放不開,對於情慾和人性黑暗的探討也都是點到為止,整體顯得有些綁手綁腳,未免可惜。不過話又說回來,也許目標觀眾從一開始就不是跟我一樣的順性別異男,所以又何必這麼認真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