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獎季】綠皮書與波希米亞勝出 憂喜參半的奧斯卡

獎季

第 91 屆奧斯卡頒獎典禮於上週落幕,最大獎由《幸福綠皮書》抱走,《波希米亞狂想曲》則擒四獎成為當晚獲頒最多獎項的作品。《羅馬》雖然普遍被外界看好能夠成為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的外語電影,最終卻僅能以最佳外語片、導演、攝影三項獎項坐收,也暗示著奧斯卡本質上保守主義的悄悄復辟。

回顧過去半年左右的獎季,這屆奧斯卡可說走得顛簸,從最佳大眾電影獎的設立、主持人選風波、上屆影帝后的頒獎程序、入圍歌曲的演出、部分獎項於廣告時間頒發的風暴等,奧斯卡執委會在攝影師 John Bailey 的帶領下,不斷推出讓人頻搖頭,最終又臨時喊卡的新制度,不難看出奧斯卡正面臨著急於轉型卻找不到方向的窘境。

於是,在經歷一系列動盪後,第 91 屆奧斯卡除了沒有主持人之外,似乎一切回歸往昔:所有 24 個獎項都即時直播頒發、四位上屆影帝后都被找回來擔任頒獎嘉賓、五首入圍歌曲都獲邀現場演出(即使《黑豹》的 “All the Stars” 最終婉拒演出),整體典禮時間也不再堅持要壓縮在三小時內。最終,典禮在三小時二十分鐘左右圓滿落幕(比去年整整少了半小時),沒有主持人的節奏意外順暢,典禮收視率也呈現四年來首度彈升(成長11%)。

近年來不斷有人質疑奧斯卡過度曲高和寡、與普羅大眾脫節,影藝學院也因此試著透過創設「最佳大眾電影獎」亟欲拉近與觀眾的距離。然而,今年入圍最佳影片的作品,合併總票房比起去年的最佳影片多了整整一倍。《黑豹》是 2018 美國票房冠軍,光是國內就創下了七億美金的票房紀錄,全球更是橫掃了十三億美金。另外幾部入圍最佳影片的電影,像是《波希米亞狂想曲》全球票房八億美金、《一個巨星的誕生》四億美金;《幸福綠皮書》更是繼 2013《亞果出任務》以來,票房表現最好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得主(全球一億四千萬美金)。而這一切還不包含受惠於 Netflix 強力推廣、全球涵蓋率最廣的《羅馬》,勢必也吸引了不少鎖定直播的觀眾。奧斯卡證明,電影藝術不必然與票房成就切割得壁壘分明,叫好與叫座,都可以是電影成就的指標。

而典禮雖然少了主持人串場與互動,但頒獎人的得體引言、得獎人的真誠致詞,成就端莊而大器夜晚,也將典禮焦點重回到慶賀電影的核心本質。最棒的得獎感言包含了《黑色黨徒》Spike Lee、《真寵》Olivia Colman、《黑豹》服裝設計 Ruth E. Carter 與最佳記錄短片《月事革命》等。從他們的真情流露中,你可以看到奧斯卡對電影人來說真的是意義非凡的。由 Bradley Cooper 執導的 “Shallow” 表演橋段,從舞台角度的鏡頭一鏡到底捕捉兩人對唱的魔幻魅力,更是整晚亮點,Lady Gaga 最終奪得最佳歌曲雖是意料之中,卻絲毫沒有削弱震撼力道。

整晚的獎項也一再締造記錄:第一位獲頒最佳攝影的導演、第二部拿下最佳攝影獎的黑白電影、墨西哥的第一座最佳外語片(《羅馬》)、第一位獲頒最佳動畫片的黑人導演(《蜘蛛人:新宇宙》Peter Ramsey)、第二位獲頒一座以上奧斯卡獎的黑人演員(《幸福綠皮書》Mahershala Ali)、Spike Lee 導演的第一座奧斯卡(《黑色黨徒》)、漫威影業的第一座奧斯卡(《黑豹》)…等。《藍色比爾街的沈默》Regina King、《黑豹》的服裝設計師 Ruth E. Carter 與美術設計師 Hannah Beachler,分別成為奧斯卡史上第 10、11、12 位獲獎的黑人女性。四位獲獎的演員中,有三位是有色族裔,也有三位是憑藉飾演 LGBTQ 角色摘獎。這些都顯示了奧斯卡前所未見的多元與開放,更不用提亞裔的部分(包含動畫短片《包子》與紀錄片《赤手登峰》等)。

《蜘蛛人:新宇宙》以精湛的手繪漫畫視覺風格講述另類的平行宇宙敘事,為索尼動畫摘下第一座奧斯卡;這在一向擁抱傳統迪士尼與皮克斯的奧斯卡來說是幾年前完全預想不到的。而由國家地理頻道製播的《赤手登峰》也是同樣道理,若是前幾年,肯定是頒給奧斯卡一向偏好的傳記型紀錄片如《RBG:不恐龍大法官》甚或是沒入圍的《願與我為鄰》。服裝與美術雙雙頒給了《黑豹》,而非比較「理所當然」的古裝時代劇《真寵》,也顯示奧斯卡會員不再拘泥於傳統框架,而是開始擁抱作品的更多可能性,這部分確實令人竊喜。

整晚最讓人訝異(驚艷)的獎項,非最佳女主角莫屬了。原本各家看好的《愛·欺》Glenn Close,在入圍七次仍未開胡的狀態下,竟然還是抱憾而歸,敗給了《真寵》的 Olivia Colman。Colman 在感言中也明白地向 Close 致意,「這不是我想要的結果」,但也以她的魅力收服了全場觀眾。事實上,近期忙於拍攝第三季《王冠》的 Olivia Colman,幾乎完全沒有參與獎季的造勢與公關活動,可以說是百分之百憑自己在電影中的真功夫,換取而來的獎項。這部分不得不給奧斯卡會員拍拍手,奧斯卡公關炒作早已為人詬病多時,這時他們有勇氣拒絕 Glenn Close 憑一部中庸作品拿「生涯補償獎」,值得嘉許。

同樣脈絡下,Netflix 據報導花了將近五千萬美金宣傳《羅馬》,最終卻仍在最佳影片敗下陣來,也傳達了奧斯卡否定公關銀彈的競賽方式。若要事後諸葛地去剖析《羅馬》為何沒能拿下最佳影片,原因可能是因為它是一部慢步調的外語、黑白電影,也可能是歸咎於所謂的「Netflix 問題」,也就是許多影業界人士認為網路傳流平台本質上與電影的劇院傳統背道而馳。然而,若在此脈絡下來看,《羅馬》確實也拿到了三項大獎,且同樣是走非傳統劇院模式的 Amazon 所發行的《海邊的曼徹斯特》早就比 Netflix 早一步搶進奧斯卡,拿下了最佳男主角與原創劇本獎;今年的最佳紀錄片《赤手登峰》同樣也是由國家地理電視頻道製播。入圍最佳紀錄片的《滑板少年》也是由網路串流平台 Hulu 發行。就這樣看來,Netflix 問題似乎不是唯一解。

我認為這次之所以會由《幸福綠皮書》勝出,取決點是由偏好式/排序式投票(preferential ballot)所反映出的奧斯卡會員沈默多數(silent majority)。當許多會員儘管不將《幸福綠皮書》放在第一第二順位,但多數人將其放在第三第四順位時,就會在這樣的制度下浮出水面。而在上面列舉了這麼多擁抱多元與創新的同時,奧斯卡會員卻仍隱約顯露出他們回歸到保守價值的傾向,也讓人有些氣餒。

很難想像,前兩年選出《月光下的藍色男孩》與《水底情深》作為年度代表作品的同一批會員,會在今年選擇一部不過不失、輕巧勵志的公路電影作為年度典範。《幸福綠皮書》確實是令人看了神清氣爽的 crowd-pleaser,但是在角色構築與刻畫的深刻不如《真寵》、對大時代下的小人物掙扎不若《羅馬》不著痕跡、對種族議題與社會動力的批判比不上《黑色黨徒》與《黑豹》、音樂演出的畫面也沒有《波希米亞狂想曲》與《一個巨星的誕生》那麼經典…只能說這就是一個「最大公約數」的結果,而這也讓今年奧斯卡少了點冒險引領電影藝術開創新局的勇氣。這也是為何以權威影評集合評分網站 Metacritic 分數來看,《幸福綠皮書》與 2004 的《衝擊效應》並列為史上最差評(69/100分)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最讓我無法接受的,則是獲頒最佳剪輯的《波希米亞狂想曲》,以 49/100 分之姿,成為史上最低分的最佳剪輯得主。)

奧斯卡仍有許多待改進的地方。賣座電影與藝術電影之間的拉拔、傳統劇院與線上新平台的互助共榮、獎項與收視之間的取捨等,都是值得再討論的問題。可以確定的是,在馬丁史科西斯的 Netflix 大片《愛爾蘭人》即將於今年上映之時,史蒂芬史匹伯卻在昨天站出來反對 Netflix 加入奧斯卡的競逐,勢必會在今年再度掀起一陣腥風血雨,電影藝術的推展又將再度刷新歷史的新頁。是否明年仍然會沒有主持人、是否短片獎項將被獨立於另一個典禮、是否最佳妝髮會擴充到五個入圍名額、是否會新增最佳動作設計或最佳選角獎項,都是我們繼續關注的焦點。

2018-2019 獎季暫時在這邊告一段落,休息一陣子後,我們將再度投身 2019-2020 的獎季大戰!敬請期待!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